燒肉便當裡面有豬肉、榨菜肉絲麵裡有豬肉,連吃碗皮蛋瘦肉粥都有豬肉。豬肉在我們的生命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,然而,我們了解豬豬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來到餐桌上的嗎?
我參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舉辦的「推動屠體評級交易」記者會,其放映14分鐘的記錄片,用影像描述待宰豬隻前往拍賣市場途中。為了因應南豬北送的長途運輸,牠們必需禁食、禁水,抵達拍賣市場後,再經歷電擊棒驅趕、秤重、打印、刺印等關卡,待拍賣交易結束,往往會發現豬隻身上留有傷痕,部分經不起驚嚇與壓迫的豬,甚至在當場癱軟、暴斃!而後續的深夜宰殺、分切,到送往傳統市場進行販賣的溫體肉,全程缺乏包裝及冷藏/冷凍,在持續升溫的天氣下,反而讓肉品易成為細菌的溫床。
針對這樣的環節,我要從「動物福利」、「區域供給.冷藏運輸」、「消費者保護」三個角度來談:
(1)動物福利
現行拍賣制度僅從豬隻的外觀進行評比並決定價格,然而就動物福利與健康的角度而言,肉質對於是否可達食品安全之要求是非常重要的,現行制度並無法體現肉質之重要性。
(2)區域供給.冷藏運輸
在活體拍賣制度轉型過程中,涉及到養豬業者、運輸業者及攤商的輔導,政府應花心思協助相關的細節,並以在地經濟為基礎,連結現有屠宰與分切場,進行區域冷藏供給,同時建立合作社販賣模式,讓相關業者均可進到供應鏈體系,同時避免現行制度運輸過程中容易造成疫病感染與擴散之風險。
(3)消費者保護
應加強產地標示,讓消費者能有選擇的依據。我認為在散裝肉與加工肉,如肉鬆、肉圓、貢丸與魯肉飯…等,應該建立溯源管理的機制,惟有加強管理、源頭查緝,才能讓消費者真正吃得健康、吃得安全。